咨询电话:4008161196
中国依据探矿新理论在云南发现多处大型矿产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14日
分享到:
中新社昆明11月5日电 (记者 石雨 杨颖融)中国地勘部门采用自身构筑的探矿新理论,相继在云南地区发现大型铅锌、金等有色金属矿产。
中国西南部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成因,成为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在这一区域开发出闻名世界的攀枝花铁矿、兰坪铅锌矿以及德钦羊拉铜矿等大型、超大型矿床。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探矿理论缺乏创新与发展,对三江并流区域内蕴藏的其他矿产资源勘探始终没有大的突破。
目前,中国地勘部门在三江并流核心区云南的找矿行动中,构筑出以“多岛弧盆成矿”、“ 陆内构造转化成矿”等为代表的新理论。通过新理论的指导,他们已在这一区域的保山、耿马、鹤庆等地发现了储量在50万吨以上的大型铅锌矿3座,而3座20吨级的大型金矿也分别在金屏、镇沅、鹤庆等地被发现。此外,楚雄、麻栗坡、镇康等地区也相继发现多处蕴含铁、钨等矿种的矿山。
该理论主要创始人,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局长李文昌介绍,传统理论认为云南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结合部,因此过往的地质勘探都是按照两大板块碰撞理论而进行。但经过他和他的团队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云南地质运动并非如此简单。“云南在两大板块碰撞前,已有无数的小洋、岛湖、陆块拼接在一起,在长期的相互碰撞和挤压后,这些小洋和岛湖逐渐消失,最终才形成两大板块的撞击。因为碰撞方式和顺序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岩浆演化过程和生成矿种也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
基于这样的认识,李文昌和他的团队通过实地勘探和研究,撰写出“多岛弧盆成矿”、“ 陆内构造转化成矿”等多篇具有开创意义的论文。这些论文集结为《西南“三江”多岛弧盆——造山成矿理论》一书,已经成为目前指导中国地勘部门在云南矿勘的指导性资料。
中国地质部门称,虽然新理论目前仅在云南运用,但对同样地质构造和地质运动的中国西南部其他地区和东南亚部分地区具有广泛适用性。随着该理论在实际勘探工作中一步步得到验证,还将对全球范围内地质找矿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资讯